广东汕尾“陆河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60sf

广东汕尾“陆河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07-0618:08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林洁 实习生 杨立浩)昔日无人问津的贫困村变成了“网红乡村景点”。近日,“老区苏区行·汕尾”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来自中央、地方和港澳的34家媒体走访了汕尾多个村镇,探访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资源如何助力汕尾乡村振兴。

广东汕尾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烈士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汕尾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探索“红色+”发展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范本。

3年前的汕尾市陆河县螺洞村,共有500多间危旧土坯房,60%的房子外墙砖体外露;村内外杂草丛生,垃圾、害虫随处可见;70%的人口搬迁到县城或随子女打工外出居住,常住人口都是老、弱、病、残、幼,总计不足500人。在城镇化进程中,螺洞村面临着被边缘化、空壳化的命运。

如今,通过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村已是粤东地区最大的梅花连片观赏基地。今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上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50万元。螺洞村用实际行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以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积如山,村干部便带领我们进行大清理。现在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特别多的外地游客。”当地村民彭隆村高兴地对记者说。2016年,在外打工30多年的彭隆村决定回乡发展,他种植青梅、养蜂、开特色农产品店,如今年收入高达15万元。通过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三清三拆”行动,螺洞村已告别过去脏乱破旧的样子,变成了青山绿水、梅香四溢、整洁有序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近年来,汕尾市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构建起“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螺洞村,一座装饰独特的客栈格外引人注目,外出乡贤彭仿营告诉记者,该客栈是由本村村民入股成立的罗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该公司通过推动“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民”的三变改革,筹集600多万元作为旅游开发的启动资金,对全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通过旅游创收分红,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每年3500多元,上升到2018年的11936元,实现整体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螺洞村在脱贫攻坚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全村13户劳动贫困户随着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利用自身中国蜜蜂特色村庄的优势,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开发绿色蜂系列产品。螺洞村党支部书记彭新贺骄傲地说:“老区有了新路子,村里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利用青梅种植、蜜蜂养殖、光伏等产业创收,带动农民走上奔康致富路。”

杨立浩 摄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近年来,螺洞村积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风也渐渐好转。“我们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外地‘学习取经’,制定村规民约,并开展‘村荣家荣,村衰家衰’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文明道德风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彭仿营如是说。

今年以来,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乡风民风的转变,已有超过140名外出青年人返乡创业,他们将成为螺洞村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文明乡风的继承者,也将是未来螺洞村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青年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青年人才的缺乏成了一个难点,大力鼓励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深入到农村基层中去,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汕尾市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陈耀腾、丘远理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螺洞村所在的陆河县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挖掘红色基因,依托绿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陆河模式’在一些方面上看就是汕尾模式。陆河的成效其实就是汕尾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汕尾市副市长林军表示,根据广东省出台实施的《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未来汕尾将依托老区振兴发展,在财政、投资、产业、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出台59项具体扶持政策,30个项目总投资将超过2700亿元。(旅游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
  • 07-0922:52
  • 07-0922:37
  • 07-0922:36

©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 
返回顶部

汕尾相关资讯

本站查询结果均来自网络,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Copyright 2009-2010, too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4169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