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女生割腕自残解压,“妈妈,我只是想引起你的关注”

 

要说今年的热播剧,《小欢喜》必有一席,学霸乔英子因为与妈妈的矛盾,患上抑郁症,还差点要跳海自杀。

其实,不光是电视剧场景,现实中我们也常能看到类似的报道,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危险期,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有研究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是小学生中检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门诊中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胡健波介绍,“除此之外,非自杀性自伤和强迫症等患者也在门诊常见,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7岁的兰兰(化名)是杭州某高中的高三学生,她的高中生活并不快乐,这种不快乐不仅来自于学习成绩差带来的烦恼,更在于内心深处的心理创伤。

今年暑假,兰兰被妈妈拉着走进了胡健波的咨询室。“医生,你快帮我看看,这孩子是怎么了?竟然大半夜地在家用刀割自己……”兰妈妈着急地说。仔细查看了兰兰手臂上的刀口,看着沉默寡言的她,胡健波知道,这大概率又是一个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耐心地让她倾诉自己的心声。

原来,兰兰来自一个离异家庭,一直跟妈妈生活,工作中是个成功人士的妈妈,对相依为命的女儿有着极高的要求,但这却压得兰兰喘不过气。
“她关注的,从来都是成绩。”说着便哭出了声,“成绩成绩,我真的很努力了,初中成绩靠努力还可以,但是进入高中,就是学不好,压力好大,好累啊。”兰兰说,妈妈表现出的不满意让自己很是痛苦,但自己却只能闷在心里,无处发泄。去年,在一次同学间的闲聊中,兰兰从同班同学那“偷师”学了一招,在深夜偷偷用水果刀在自己右手臂上割了一刀,竟让她感觉情绪得到了释放。
自此,兰兰走上了这条“极端”发泄道路,先后十多次做出自伤行为,因为刀口都在手臂上侧,被衣服遮盖住,丁妈妈一直没有发现。直到今年暑假的一个深夜,兰妈妈听见厕所有点动静,进去一看发现兰兰正在做自伤行为,赶紧制止并在第二天带她来到浙大一院咨询。
“经过我们的评估,兰兰属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该病的发生率为17%。”胡健波说,“患有这种病的人通常通过这种行为来忍受痛苦、发泄情绪或者寻找存在感和引起家人的关注。”
最终,通过心理治疗并结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兰兰的病情已经在新学期逐渐改善。
妈妈,我只是想引起你的关注
其实,兰兰的心理问题早就有了端倪,只是兰妈妈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在初中时期,面对妈妈严要求带来的痛苦情绪,兰兰开始暴饮暴食,但想到妈妈要求她饮食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又陷入矛盾,“吃饱了感觉很快乐,但又很自责,只能把吃进去的再催吐吐出来。”长期如此,直到肠胃出现问题,兰妈妈才注意到,并斥责她不应该暴饮暴食。
“这类病人的发病,和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胡健波说,家庭因素是这类疾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良、家长比较强势等,在这些家庭里,孩子通常会感觉自己被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就会通过言语或者行为来获取关注。但家长的关注往往只是表面的,不在孩子的心理、情绪,只是短暂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一种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比如校园欺凌霸凌、经常性被打压等,从同伴、网络传播平台学习效仿,也是这类疾病高发的因素。
在治疗方式上,目前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正在参与一项全国的多中心项目,关注非自杀性自伤群体,如果您的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可以到门诊咨询,参与心理治疗干预。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儿童青少年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很多时候其实他们的情绪往往是被压抑的。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一部分人就会对抗家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叛逆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动的,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越来越压抑,心理出现问题。
2、受挫能力差:其次是儿童青少年的受挫能力差。家长或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几近完美,增加了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负担,受挫能力差,经过一次严重的打击或者长期打击,出现心理疾病。
3、自身心理疾病:当然,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患有心理疾病,如青少年特别需要关注的双相障碍,就是常常以情绪不稳定、冲动为表现。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指出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
其实在现实中,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更低,“我们要做的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因素,共同防治。”胡健波说,多一点关注,家庭多一些反省,社会多一点关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要多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给予他(她)们关怀。平时要多观察个人的日常行为变化,比如原先很听话的青少年开始变得不听话,或出现发脾气、哭泣、睡眠不好、不想上学、沉迷游戏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可能存在情绪或心理问题。
如果你遇到困难,请花40秒时间与你信得过的人谈谈感受。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亲经常遇事就吵闹甚至打架,无形之中会影响孩子。
“还有些家长在门诊中经常会批评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太没用,自己都没有这样,孩子却得了精神疾病。”胡健波表示,往往这样的家庭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有时候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子女营造稳定、安全、可靠的环境。
针对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为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目前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

关注相关资讯

本站查询结果均来自网络,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Copyright 2009-2010, too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4169180号